2005年工作,那时候快乐天真无忧无虑充满精力,睡眠充足,智力达到极限。
2006年~2007年,因为智力和精力的因素我的状况仍然很强大,但开始因为不谙世故吃亏越来越多。
2008年~2010年,充分体悟到社会的复杂性,也因此逐渐成熟起来,但因此丧失了无忧无虑无所顾忌的快乐感,开始在灵魂中蔓延着一种受难感,它包含各种不快乐不享受的成份。
2011年的今天,2月10日,我开始突然感悟到enjoy the life的重要性。它不是要求生活质量多么的高,也不是要求诸事多么的顺利完美,而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以一种忘记不快乐的姿态,去享受生活和事业。
与其受难,不如坐享其中乐。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五年沉思录
2007年5月29日星期二
国民素质确实低下,亦缺乏内心自省
看到韩寒的博文《传统美德》,文章说中国国民素质低下,然后引来一大群低素质的网友进行谩骂。如果他们对韩寒的大胆"性"言论于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表示异议或愤慨我还尚表示赞同,但相当多的人所持观点无非是不承认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低下。想必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对于中国人是否素质低下早已了然于心,但是鉴于国民善用思维的“模糊论”,我们不得不讨论下中国人的劣根性与国民素质。
中国人缺乏内心自省,同时也缺乏实证主义。这两大特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相互缠绕,腐朽而不可救药。中国人一套为人处世的思维方式被自己骄傲地称作模糊思维、系统论。令人感到可笑与幼稚。
由此[ps1]可以看出,了解中华文化特性的钥匙就是:面子。中国人为了保全面子不惜扭曲事实,一旦丢掉面子就会撕破脸皮进行无耻谩骂、甚至恶毒陷害,等等...
自己判断自己未免主观,我们来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我记得看过一位在中国生活过的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著作--《中国人的性格》。该书的内容1890年曾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这位人品尚可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22年,鲁迅先生对他也尊敬有加。他在该书中尽量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特征有褒有贬,今天我们就事论事,仅谈到了涉及中国人劣根性的一些特性。鲁迅先生一直希望有人翻译这本书,在他逝世前14天发表的《“立此存照”(三)》中,先生还提到:“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时过境迁,已经是130多年后的2007年了,中国人的缺点竟然“完美”地完整保存下来。作为读者,我唏嘘不已。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感到悲哀。
大的方面我们不说,暂且不谈什么民族的劣根性。就单从小的方面--国民素质,很多中国人死不承认中国的国民素质相当低下。
那么请看到我这篇文章的读者实事求是地进行一下自我判断:
1.该排队的时候你插队了吗?规定一米线的地方你做到了吗? 积极的答案:否
2.你会不会经常性的随地扔纸和吐痰? 积极的答案:否
3.你如果是商人是否会公买公卖,而不去欺诈顾客,甚至有假冒伪劣产品? 积极的答案:否
4. 在公交车上面坐着的时候,看到有老人或孕妇上车,你有让座吗? 积极的答案:是
5.如果你看到某人掉了几百元钱,你会不会追上去将拾起来的钱给他? 积极的答案:是
6.如果有商场在下雨的时候派发雨伞,并说明改日请送还,你会不会再将雨伞送回去? 积极的答案:是
7.如果你所在的小区宽带容量有限,如果你的bt下载不限制连接数量就会导致本楼其他人连打开网页都极度缓慢,你会不会自觉限制bt连接数量? 积极的答案:是
8.上公共厕所你是否不仅不充水甚至会将排泄物拉/撒到池子的外面? 积极的答案:否
9.随地大小便了吗?即便是你家的小孩? 积极的答案:否
10.公共场所你大声喧哗了吗?意识得到什么是大声喧哗吗? 积极的答案:不可以大声喧哗
11.你懂什么是在保证自己最起码生存权、自尊权前提下我们人有义务维护社会秩序吗? 你有身体力行吗? 积极的答案:是
如果上述回答有至少1/3都是消极的答案,很遗憾的告诉你,你属于素质低下的国民。
ps1:不情愿内心自省和不愿意实事求是就是因为死要面子活受罪,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存在可能的正反关系。如果你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你就会自己分析出这两大“特性”和“要面子”存在着必然的正反关系。
2007年4月3日星期二
残酷而现实的历史观
15世纪以来长达400年内向性的、异常稳定的中国带来了异族的欺凌。西方世界外向性的思想、迅速地交流、物质和资金的匮乏、社会的不稳定才间接带来了思想、经济形态、军事技术的飞跃进步。
只要人类不灭亡,或许由于人类不断相互攻伐带来不断的军事技术革命会在多少万年以后成为我们抵御外星异种入侵的有效手段。
毕竟,我们在任意大的“小”环境中不管有多宁静和谐却都不可避免要面对所谓“小”环境之外的残酷挑战。因为资源有限,而基因却渴求尽可能地大量繁殖保持物种延续。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我们宇宙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在必然的潜在挑战不断的宇宙中,保持宁静和谐最终将降低竞争能力最终败于某个国家、某个物种、某个异形。
当然,全球史在统一,人类内部应该提高聚合力(团结),不要因为不可控制的竞争将我们引向灭亡。
2007年3月16日星期五
人的素质与其身份、学历没有关系
标题是一个很抽象的命题,我们这里集中讨论具体化的婚恋问题。
看下面的事例:
一位在跨国公司做管理的金领男士-王林与具有国家注册会计师证书的美女硕士在成都分公司的活动中邂逅,两情相悦,谈起了旁人羡慕的恋爱。旁人煞是艳羡。通过短短的相处,在他看来,这位女友气质独特、率真,没有太多物质要求,温柔体贴,简直可称是完美。王林心中暗暗认定:这就是他要找的可以厮守终生的伴侣。他们很快开始同居。随后在女方的要求下,他将自己出钱买的房子写上女人的名字,并将各项款项集中到女方母亲的帐号中。对于这些,他没多想,听之任之。后来,王林的母亲患上了癌症,病危。在家庭危急时刻女友的本性开始逐渐地暴露:作为家庭理财者的她,非但没有怎么探望婆婆,甚至在需要医疗费的时候连一分钱也不给。接着就是王林被女友和所谓未来的岳父扫地出门,赶出自己出钱买的公寓。
从该故事的简短截说我们可以发现,王林虽然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太低过于幼稚,他不知有三:其一,女方所作所为体现出的素质或者说人格,是与其身份、学历没有关系的,而和她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其二,评判一个人关键不能看她怎么说,而要看她怎么做,并且主要是在极端特殊情况下她会如何抉择(这往往需要长期相处来彼此考验);最后,不能在你条件优秀两情相悦之时看她对你怎样,那是幼稚和错误的。要看她对绝大部分人如何,对陌生人如何,这些决定了她的人格和本性。当我们通过这3点来评判一个人后,我们就会认识对方的本性。
这不仅仅适用于评判女性对象,也适用女性鉴别自己的未来的老公。希望天下善良的人们能够彼此相亲相爱,将自私的、人格具有重大缺陷的人拒之门外。
2007年3月11日星期日
如何行善-向美国人学习
像比尔·盖茨,就宣布死后捐出几乎全部上千亿美元的个人财产,这在中国有富人愿意做吗?
对于“先富起来,再回馈社会”,它的准确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然后进一步通过聪明才智创造财富(注意,是创造财富,而非争夺财富),最后我们再发扬人性中的爱心行善于社会。
对于我的解读,你肯定会说,不要抽象化,要具体来说。你看盖茨,他驰骋于商界的时候不乏卑鄙奸诈啊!我的回答是,他确实有不对的地方。如果绝对地来看人和事物,我们会陷入无法向善的境地的!试问,这个世界上能有几个人做到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善,人不都有人性的弱点吗?我们人获得灵魂的救赎应该是在自己没有触犯法律之前通过一点一点地消除人格缺陷来获得宁静的。而不是说,好吧,既然本人不是绝对的好,并且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的好,谁也没有资格说谁,大家一起破罐破摔吧。在中国,富人可能很多都这样想,老子穷的时候怎么没有人管我?就是不给别人一分钱!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信仰,似乎我们缺乏信仰,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为富不仁。说的是人富有了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其起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古代社会,权势、财富是通过编织层罗密织的关系网以及自私地利益争夺妥协来完成的。或者于当前来说这个人获得的是不义之财。如果一个人到了这一步,他往往是麻木不仁的。至于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才子们也有,之所以频频出现在史书中电视中恐怕也是因为少才去歌颂的吧;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少将富有与行善联系起来,缺少普遍意义的信仰---不论宗教也好还是带有救世思想的哲学也好,富人发自内心的慈善是很少提及的;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太重视“家”这个概念了,他们往往将世界以“家”为界线割裂开,并且极端重视传宗接代的问题(不过西方古代亦然)。3点汇集到一起,构成了中国富人独具风格的版图。
话说回来,我希望大家都效仿之,努力创造财富,通过聪明才智富起来,然后再多多行善。
2007年3月6日星期二
关于“男女平等”口号下的思考--中国男女关系之困局
注:本人的思想是追求独立、理性的思考,同时也将自己的利益和观点抛弃。下面的观点并非我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原则。我只是时刻提醒自己站在比较独立、相对客观的视角才可以得到相对可取的结论。
同时我也不讳言自己观点的局限性,以及自己身份不可避免的片面性。我的观点是,不能因为事物的复杂性而不去研究它的规律和抽象意义。只要我的观点合情合理我 就会姑且认同它。如果你有更好的观点,只要你能通过令人信服的论据、论证方法得出它,并证明它比我的观点更可取。我就会抛弃原有的观点,承认原有的不足。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步接近人文世界的真理。
by: 南方人物周刊(广州)
有一次和一洋女友聊天,她对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羡慕不已:男女同工同酬;掌握家中经济大权;享受着男人的宠爱和关怀;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绝对的发言权。这一切,在事事讲究男女平等、崇尚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西方,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另一方面,在今天的中国,婚姻已经成了许多女性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工作好不如父母好,父母好不如嫁得好,“妻以夫贵”的内涵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婚姻很多时候成为通过批发的方式出售自己的一个漂亮包装而已,许多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长期性的卖淫”。(nforcex:个人觉得“长期性的卖淫”说得过于尖酸刻薄了,即使作为男性,这种提法也有些接受不了。)
----------------------------------------------------------------------------------
by:nforcex
看另一则消息:多年前有位大陆女性移民美国,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后来出了一本回忆录。在书中她叙述到,美国拥有着更加平等的男女关系(几乎可以说是真正 的),一个女人,在美国除了享受着女性地位提高的各种权利外,还承受着男女平等带来的义务。在这里,你不再可以是一个小女人,不再可以以一个女性柔弱的姿 态出现,没有人会同情你,也不再享受各种照顾,除了体力上达不到的,男人做的所有事情女人也得做。男女真正的是平等了,不论性别在社会上几乎没有区别对待。然后她感慨在西方活得好累,原来做大女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要自己打点。
中西的男女平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下叙述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明显的相对差异)
在西方,在社会责任角度男人和女人不再有大的区别,女性要面对一切男性所面对的问题,当你以柔弱的身份出现时没有人尤其是男人会同情你。加之西方性解放,女性和男性对异性的渴求程度相当,不再有女性矜持等待、男性苦苦追寻一边倒的情况出现。
在大陆,一方面女性获得了男女平等的声势支持和实际利益,她们不得受社会歧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控制家庭财政大权;另一方面,女性仍然在社会上以柔弱的身份出现,她们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照顾,不必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不论是在实际社会习惯上还是男人的潜意识里。
对比中西差异,我们可以看出,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女性获得近似于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她们却仍然能以柔弱的身份出现于社会中,享受各种照顾。虽然由于女性享受的种种好处导致太过娇柔,从而很多用人单位不喜欢招聘女性,但是中国大陆女性仍然获利颇多。
话说回来,五四以前,中国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学习,举止言谈方面也颇有修养,她们也懂得谦卑忍让(虽然我不认同这种性格,但是它总比泼妇要好吧)。自男女平等以来,中国女性的修养、素质根本未提高,她们只关心不费脑子的事情,很少有人去追求哲学观(ps1)、做人修养、文学艺术欣赏水平、灵魂信仰、关注公民权力的提高,这方面她们与法国、英国、以色列、美国女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曾听到有大老爷们不平说,百年来她们素质(ps2)并未提高多少,却提出各种各样的权力要求。这是什么,这是只要求权力,不承担义务。要是想靠男人养家,那就学日本,男尊女卑,女人老老实实呆家里相夫教子。如果想获得男人的尊重,做到真正男女平等,那就学西方,面对所有社会压力,真正的打点生活的一切,不要要求男人这的那的(ps3),像什么要求男人供房、供车、年薪多高。
本文只是从男性的视角提出一方见解,实际上中国国民素质不论男性女性都有待提高。在男女婚姻关系上双方均有不足,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能任性地将己方之错误归咎到异性身上。很多中国男性存在的家庭暴力、酗酒、极端自私问题都是让人十分鄙视的。
ps1:这里的哲学观是指对世界价值观的用心思考和体验。看看慈禧和叶卡捷琳娜的差距,她们就根本不是同一个档次的。在思想素质方面,慈禧是一个聪明和肤浅的女人,叶卡捷琳娜是一位聪慧开明的女人。就连古希腊民主领袖伯里克利的情妇也是一个思想素养特别高的女性。
ps2:学历与素质无关。近年来高学历女性大批涌现,但并不代表她们素质就一定高。
ps3:在西方即使一个女的比较的漂亮,很多情况下由于她在物质条件上不匮乏,会去找一个感情上的意中人。不过我承认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能肯定的是东方女性比西方女性更重利,不论是因为经济还是思想素质因素。总之当一个社会的女性在整体上都要求男人供房供车薪酬多高多高的时候,就代表了社会的明显倾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