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一位朋友,B是我。这只是虚拟的对话。
A:我的智商测试颇高,为什么所学专业不是天才,哪怕是状元也不是呢?我怀疑该项测试的有效性。
B:如果该项测试你的同学朋友有很多都进行了测试,并且得分大致与该人的思维敏捷逻辑明晰程度一致的话,可以说该项智商测试已经相当的准确了。如果你不同时期测试过不同的智商题多次,如果得分几乎相同没有大的起伏的话,更能说明误差较小。
A:可是我为什么不是公认的天才?不过我也有过人之处,就是平时疯着玩,考试时候一突击成绩很高,中学大学一路保送上去。 可是我在所学专业领域仍然不是很牛啊,连强都算不上。
B: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智商仅仅是必要的而非最重要的,当你的智商达到110基本就可以满足成功的要求了。决定成功更重要的因素是这个人的情商有多高。
A:怎么讲?
B:先说情商是什么。情商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按照西方惯例选取重要的,角度混乱地不完全划分,有:精神集中控制力(注意力是否容易分散)、情绪控制力、人际交往中各种行为思维的控制力、欲望情绪的控制力。在大学中,往往有这样的人,很多都是女孩子,她们的短期记忆力和精神控制力超强,平时也就是记记笔记,不怎么用功,到考试最后一个月中拿起遗忘很久的课本疯狂复习,最后考试成绩照样很高。插句题外话,在中国如果一个人的短期记忆力和精神控制力出众的话,那么他(她)基本上是优等生。
A:接着说。
B:我们看到有西方心理学家这么说:“犯罪分子,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基因中存在着不稳定因素-->神经系统存在着病理性问题,他们能够将人类的欲望和兽性转化为行为、付诸实施,他们渴望着强奸妇女,不劳而获大笔钱财,通过杀戮满足精神上的快感。”也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的情绪控制力具有先天的或者是后天催化病理的精神系统问题。
A:听起来很可怕啊,但是犯罪分子不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后天形成的世界观的问题吗?
B: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西方国家,几乎所有的人都看过“A片”,为什么那些精神控制力良好的人即使看再多的A片也不出现行为异常,而大部分人都向这个方向靠拢。为什么极少数精神异常者看了些许A片就做下丧尽天良的事情,使得很多保守国家政府担心这一部分人而不敢变得开化。
A:可是有的人是在后天恶劣环境中催生而出的精神问题导致犯罪的啊。
B:同样,在恶劣环境之下的人们又有数以亿计,为什么单有少部分人出现问题?我们只能这样说,在任何一个阶层,神经系统欲望情绪控制力先天异常的人都有类似比例存在,可是,他们精神异常和犯罪是需要后天激发的,在保守的氛围中、在优越同时向善的氛围中、或者在高压的氛围中,他们潜伏的不稳定因素一生都无法激发,从而使得人们认为低劣环境中产生的犯罪分子远远大于其他环境,从而误以为后天造人。
A: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需要我们慢慢体会。
B:把话题转回来,刚才的插曲只是为了证明情商才是更重要的。情商中包含了许许多多更重要的因素。要知道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感兴趣,有的人智商很高但是精神控制力低下,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就不能像精神控制力良好的人那样忽略兴趣(或者是兴趣搁一边慢慢培养)而专心于该领域的学习研究。同样,如果一个人情绪控制力良好,那么他能够轻松的平衡睡眠、生理健康、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将短暂时间内的工作最优化。
再加上中国是人治社会,极度依赖人脉关系,情商中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则显得几乎决定性了。
所以说,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精神控制力、情绪控制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智商、剥离出来的记忆力的高度平衡。
A:经你这么一说,我觉得IQ确实仅仅只是一个辅助因素。智商很高与成功与否是没有直接关联的啊。
B:不过普通家长对于什么是情商,什么是智商,它们之间的细分以及范畴的界定都是很混沌的。于是乎,他们将成功者定义为高智商,成功这个结果与人的先天能力智商结成了错误的因果联系。
2007年1月3日星期三
2007年1月1日星期一
对话-《伤城》有感
A:《伤城》不大好看,导演意欲何为?要给观众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没有一个明确稳定的主题。
B:在整个影片中,前段和中段似乎似乎逐渐向我们拨云见日出刘正熙(梁朝伟)的仇恨,最后仇恨却让位给了爱情。整个影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诡异的情节设计的也不是很完美,因为进入影片不久我们就知道了杀人凶手是刘正熙,只不过不知道他为什么而杀人罢了。而整个影片仅仅是在知道杀人凶手的前提下告诉我们这个凶手为何而杀人未免显得小气。因为观众们习惯了很多优秀的悬疑片情节--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像《越狱》那样悬念迭起。
A:丘健邦(金城武)自杀的女友似乎和本片主题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有也是很牵强附会的。
B:导演(刘伟强 麦兆辉)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信息?1. 在我们的世界里,很多看起来的好人可能是道貌岸然者,他们很可能是真正的凶手(当然其中也是有原委的)。而某些为真感情沉醉的人,看起来萎靡不振无所事事,其实才是真正清醒的人,具有正确的判断力。 2. 正像金淑珍(徐静蕾)对阿邦所说,就像你为了知道女友为什么割腕自杀决绝地彻查一样,因为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我一定要知道父亲是为什么而死,被谁所害。这种共鸣成为了阿邦深入介入彻查该案的理由。
A:《伤城》的主题很混沌。导演竟然喜欢通过N多不明确来表现某种他心中的艺术,估计急于商业化没有下够功夫吧!
B:是啊,该片的主题不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前面部分的仇恨到后面转换成为爱和悔。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杀人凶手只是在向大家阐述一个复仇者的故事似乎不够精彩--舍弃大悬念而取小悬念不够高明。伤,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其他则略显不够火候。
看完《伤城》,除去某些女士因部分血腥场面看不下去外,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能够看下去的,个人评75分
B:在整个影片中,前段和中段似乎似乎逐渐向我们拨云见日出刘正熙(梁朝伟)的仇恨,最后仇恨却让位给了爱情。整个影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诡异的情节设计的也不是很完美,因为进入影片不久我们就知道了杀人凶手是刘正熙,只不过不知道他为什么而杀人罢了。而整个影片仅仅是在知道杀人凶手的前提下告诉我们这个凶手为何而杀人未免显得小气。因为观众们习惯了很多优秀的悬疑片情节--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像《越狱》那样悬念迭起。
A:丘健邦(金城武)自杀的女友似乎和本片主题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有也是很牵强附会的。
B:导演(刘伟强 麦兆辉)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信息?1. 在我们的世界里,很多看起来的好人可能是道貌岸然者,他们很可能是真正的凶手(当然其中也是有原委的)。而某些为真感情沉醉的人,看起来萎靡不振无所事事,其实才是真正清醒的人,具有正确的判断力。 2. 正像金淑珍(徐静蕾)对阿邦所说,就像你为了知道女友为什么割腕自杀决绝地彻查一样,因为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我一定要知道父亲是为什么而死,被谁所害。这种共鸣成为了阿邦深入介入彻查该案的理由。
A:《伤城》的主题很混沌。导演竟然喜欢通过N多不明确来表现某种他心中的艺术,估计急于商业化没有下够功夫吧!
B:是啊,该片的主题不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前面部分的仇恨到后面转换成为爱和悔。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杀人凶手只是在向大家阐述一个复仇者的故事似乎不够精彩--舍弃大悬念而取小悬念不够高明。伤,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其他则略显不够火候。
看完《伤城》,除去某些女士因部分血腥场面看不下去外,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能够看下去的,个人评75分
2006年12月31日星期日
对话_4人组软件工程的分配
-。- 10:54:31
求教一个软件工程的问题 可以吗
郑冰 10:54:40
OK
-。- 10:56:19
一个软件项目分给四个人做 怎么分工 最近老师给我们一个软件工程的作业?
郑冰 11:01:19
怎么分工?
首先要做到经常性地开会,多多交流,应对随时的变化,随时进行灵活的再分配。
然后在需求阶段,不在于人多,找出2个善于沟通理解能力强的人来详细地了解业务的流程内幕。
接着在设计阶段负责需求的2个人从宏观上做出前期设计,另外2个人(这两个人的选择要以是否擅长DB设计和面向对象设计来判断)则从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类(逻辑模块之间的联系设计)来实现
然后如果是J2EE,则分别令不是最熟悉需求的三个人做详细设计的收尾和编码(三个人可以分工于MVC的三层)
而特别熟悉需求的那一个人则负责实现测试驱动的软件工程开发,始终在软件周期的各个阶段模拟业务逻辑找出错误&bug
郑冰 11:03:05
这只是大概性地说下,毕竟是小型项目,小型项目严格意义上讲不叫做软件工程,而叫做软件工艺,一切在合理规划、防止盲目、高复用性的前提下从简从简啊
求教一个软件工程的问题 可以吗
郑冰 10:54:40
OK
-。- 10:56:19
一个软件项目分给四个人做 怎么分工 最近老师给我们一个软件工程的作业?
郑冰 11:01:19
怎么分工?
首先要做到经常性地开会,多多交流,应对随时的变化,随时进行灵活的再分配。
然后在需求阶段,不在于人多,找出2个善于沟通理解能力强的人来详细地了解业务的流程内幕。
接着在设计阶段负责需求的2个人从宏观上做出前期设计,另外2个人(这两个人的选择要以是否擅长DB设计和面向对象设计来判断)则从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类(逻辑模块之间的联系设计)来实现
然后如果是J2EE,则分别令不是最熟悉需求的三个人做详细设计的收尾和编码(三个人可以分工于MVC的三层)
而特别熟悉需求的那一个人则负责实现测试驱动的软件工程开发,始终在软件周期的各个阶段模拟业务逻辑找出错误&bug
郑冰 11:03:05
这只是大概性地说下,毕竟是小型项目,小型项目严格意义上讲不叫做软件工程,而叫做软件工艺,一切在合理规划、防止盲目、高复用性的前提下从简从简啊
对话-集合论&罗素悖论之蒙昧应用
A:既然拥有的东西都会失去,那么不曾失去的东西就都是我们拥有的。------------本逻辑推理过程,或者说命题是错误的。它涉及到 罗素的集合论(但是我还没有仔细看)。拥有的东西和不曾拥有的东西构成了事物的全集,而失去这个行为在前提中只对拥有发生了作用。而与不曾拥有的事物没有 关系。那么错误发生在推论处。希望有人能讨论下
B:既然拥有的东西都会失去,那么不曾失去的东西就都是我们拥有的。 显然是错误的
A={a,b,c,d……},A表示我们曾经拥有的 B=A的补集 C=A的子集,表示我们失去的 所以,我们在失去以后拥有的为:A-C,而不是论证中的B+A-C
A: 谁不知道结论是错误呢,但你要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其对与错,而非混沌的模糊意识判断对与错。或者说,我们证伪一个推论,或者说证明一个正确的前提经过貌似 正确的推理得到错误的结论,需要找到前面的错误,找出这个推论的错误。后面的错误是公认的,它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所在。
不过你的证明是正确的。“既然拥有的东西都会失去,那么不曾失去的东西就都是我们拥有的。”这句话中,前面的失去和后面的失去范畴不同,前面的失去是针指拥有东西的失去,而后面的失去是全集的失去。问题出在推论处应该是这样的。
B:既然拥有的东西都会失去,那么不曾失去的东西就都是我们拥有的。 显然是错误的
A={a,b,c,d……},A表示我们曾经拥有的 B=A的补集 C=A的子集,表示我们失去的 所以,我们在失去以后拥有的为:A-C,而不是论证中的B+A-C
A: 谁不知道结论是错误呢,但你要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其对与错,而非混沌的模糊意识判断对与错。或者说,我们证伪一个推论,或者说证明一个正确的前提经过貌似 正确的推理得到错误的结论,需要找到前面的错误,找出这个推论的错误。后面的错误是公认的,它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所在。
不过你的证明是正确的。“既然拥有的东西都会失去,那么不曾失去的东西就都是我们拥有的。”这句话中,前面的失去和后面的失去范畴不同,前面的失去是针指拥有东西的失去,而后面的失去是全集的失去。问题出在推论处应该是这样的。
订阅:
博文 (Atom)